2008年9月4日

也是那些日子(五)—— 看起来很正式的QA工作总结

组里终于来了新人,看着他们手持一份术语表,兢兢业业报bug的样子,又想起一年前的自己。那时自己接手的第一份文档,就是打印好的术语表和网页工具的使用手册。不过当年自己似乎不是那么勤奋好学,在随意胡写几天的Bug描述后才渐渐发现手里那几张纸的真正用途,再然后花了些时间,终于慢慢能写出一些有QA样子的句子。不过术语表里的词语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每次测试一个游戏我们都会找很多相关的英文资料,对应找出其中可能出现的术语。例如测保龄的时候就专门下载了美国保龄联盟规则的PDF文档,台球游戏时也是一样。测美剧Grey's Anatony时更是全组都在看这部美剧,力争了解其中句子的背景文化。这些都是需要积累和补习的,我们这个测试组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网上也能找到不少关于Bug的报告格式,最简单的,分为Bug描述;期望目标;重现步骤三个部分。然而对于手机游戏这样版本众多,屏幕分辨率各不相同的特殊软件来说,光有这三个部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公司使用的是更细化的Web 数据库,基本涵盖了所有常用的信息。不过也由于功能过于强大,以至于很多查询,分类功能几乎用不到,至少对于我来说,常用的功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而且这个Web工具也在一直改进,相比于我刚进来时的Web Tool,在易用性和便利性上都好了很多。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某个Bug的状态。我们在验证其是否修好时,会用“已验证”和“重开”两种状态来表示它是不是修好了。以前只能在“重开”状态时显示它已经被标记修复多少次了,而某次改版后,就成为每重开一次,后面跟随的数字加一。于是很容易就能区分出新Bug和屡次没改好的Bug。至少对于我们QA,看起来方便得多了。

另一个在QA中很重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Checklist。对于一个游戏来说,Checklist基本上就是一些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如必须显示的版权信息,特殊规则等等。有针对所有手机游戏的通用Checklist,也有各个ISP或者手机开发商特别要求的,例如BlackBerry,Nokia等等的专用Checklist。前几个月转到次世代平台后又先后接触到任天堂和索尼PS3的Checklist,这些Checklist大多是蒙特利尔工作室根据这些游戏商发布的游戏开发规范,总结出QA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汇总成相应的Excel表格。总之是很硬件的规范,和游戏性方面的Bug很不一样。(似乎Wii、iPhone和PS3的checklist都多少分给我负责,都是很程序化的东西,不如平时测试好玩~)

然后就是多国语言测试,几乎是最让人抓狂的部分。以前并没有专门的文本组,所以游戏的多国语言部分,例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都是由我们来测试,有时还会遇到更冷门的,如土耳其语,俄语,巴西语……以及转战次世代后的荷兰语、日语。对英语还好说,遇到文本不对应或者拼写错误还能稍稍看出来,碰到多国语言就全完,基本只能照着电脑屏幕一个一个词对照,而且要是内容有误还根本没法发现。还好最近几个月文本组慢慢发展起来了,现在我们多数情况是切到各国语言看看有没有因为文本长度变化导致的显示问题,例如字词超出屏幕或者互相覆盖。以前那样对着1000行的Excel表格一行行对照已经不多了。

没有评论: